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238篇
地球物理   359篇
地质学   854篇
海洋学   24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桂民  王根绪 《冰川冻土》2004,26(5):650-656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我国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目前生态需水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研究方法也因人而异.归纳了已有的生态需水的相关概念和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方法等.从概念主体角度,区分了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关系,并对  相似文献   
52.
Whether or not fishers comply with regulation depend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operate their vessels. This is how conventional theory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of non-compliance. It treats state–community interaction processes not as direct causes for non-compliance but rather as background conditions shaping individual fishers’ perception and decisions for ac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ventional theory fails to include the dynamics of tempo-relational processes between state and communities, which explains collective patterns of non-compliance in fisheries. The paper addresses this hiatus in the literature, using a process-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analyse non-compliance in Vietnamese marine fisheries.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at Vietnamese marine fisheries are mainly regulated through informal networks of trust and mistrust, which function through their interplay with the highly centralised and formalised Vietnamese state. Based on this assess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outcomes of processes of the dynamic social interplay between state and communities are semi-dependent on individual perception and action, and as such have a causal effect of their own on patterns of non-compliance in fisheries.  相似文献   
53.
As adaptation has come to the forefront in climate change discourse, research, and policy, it is crucial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how we interpret the concept.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interpretations that foster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with the breadth and flexibility to recognize and support a wide range of locally releva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Social scientists have argued that, in practice,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adaptation tends to prioritize economic over other values and technical over social responses, draw attention away from underlying causes of vulnerability and from the broader context in which adaptive responses take place, and exclude discussions of inequality, justi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an alternate understanding of adaptation, which we label “living with climate change,” that emerged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how rural residents of the U.S. Southwest understand, respond to, and plan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we consider how it might inform efforts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The discussion brings into focus several underlying features of this lay conception of adaptation, which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adaptation actually unfolds on the ground: an ontology based on nature–society mutuality; an epistemology based on situated knowledge; practice based on performatively adjusting human activities to a dynamic bio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 placed-based system of values. We suggest that these features help point the way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one more fully informed by the understanding that we are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  相似文献   
54.
关静芝  景毅  张贺群  刘忠胜 《吉林地质》2019,38(3):72-73,77
通过对某铜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矿石中铜的赋存状态及综合利用可行性等。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赋存于黄铜矿、孔雀石中,可伴生回收金。该结论为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依据,以期获得更好回收指标及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GPS应用已成为现代地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国地震研究领域中的各个学科.本文介绍了GPS在形变、测震、电磁、地震预警和地震观测仪器授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GPS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
痕量元素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形成了新的国际科学计划———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GEOTRACES)。锰是GEOTRACES关键参数之一,国际GEOTRACES组织推荐各国组织的GEOTRACES航次对其在全球大洋中的分布进行重点研究。本研究就痕量元素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介绍了锰在海洋中的来源及输送通量、分布、水体中的赋存形式及其迁移转化、生态学功能以及主要的分析方法等。总结了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7.
辽宁滨海河谷地下水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辽宁滨海河谷区进行地下储水空间分类的基础上,从地下储水空间的结构特征、边界条件、库容确定及补给源方面论证了重点滨海河谷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通过对构建地下水库的重点要素的分析,认为六股河、兴城河、复州河、登沙河滨海河谷区初步具备建设地下水库的条件.  相似文献   
58.
城市热岛效应下浅层土中混凝土的酸腐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施斌  刘瑾  顾凯  唐朝生  高磊 《地震学刊》2011,(3):241-246,274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城区浅层土地温场升高这一观测结果,采用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对城区酸性土壤腐蚀混凝土材料的温度效应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在温度为5℃、20℃和40℃条件下,混凝土试样在酸浓度分别为0%、5%和10%的沙土介质中放置30d、90d后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并对混凝土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腐蚀系数变化规律和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京城区热岛效应环境下浅层土中混凝土材料酸腐蚀的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腐蚀浓度下,混凝土试样抗压强度的下降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快,其腐蚀系数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腐蚀介质的浓度越大,环境温度对混凝土腐蚀系数的影响就越明显;在温度为40℃、硫酸浓度为10%的沙土中放置30 d后,混凝土的腐蚀系数K达到45.21%,约是在5℃条件下腐蚀系数的2倍,相当于环境温度每上升1℃,混凝土腐蚀系数平均增加0.64%。该研究成果对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及地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李双成  刘金龙  张才玉  赵志强 《地理学报》2011,66(12):1618-1630
生态系统服务是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态学范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式和优先主题.研究认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应当以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福祉这一主线,始终将"自然系统提供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系统内化消费"之间的耦合联系作为研究核心,综合集成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内化的响应.通过建构生态系统服务的地理学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拓展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提升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集成分析水平,进而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进程.同时,也为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60.
我国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地应力场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锋  盛谦  张勇慧  刘元坤 《岩土力学》2011,32(Z2):51-58
随着我国交通、能源和水利水电等行业快速发展,在复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下兴建大量岩土工程,尤其是深埋长隧道,原位地应力测量及其相关研究逾加重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成功进行原位地应力实测以来,在地应力测量及相关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文中扼要介绍了我国地应力测量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了在钻孔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和其他常用原位地应力测量法及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分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结合我国区域构造应力环境和岩土工程的特点,对地应力测量和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研究方面的展望阐述了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